一舉手肩膀就痛!-了解肩峰下夾擠症候群(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)

肩峰下夾擠症候群(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) 約占所有肩膀疼痛問題的40-65%,是肩膀最常見的肌肉骨骼問題之一。

無論是青少年還是老年人,只要是從事重複性肩膀動作的運動員(如棒球、羽毛球)或經常舉手工作的職業者都有可能受到影響。

發病機制:
肩胛骨的肩峰與肱骨頭之間有許多組織,包含了棘上肌、肱二頭肌肌腱、肩峰下滑囊等。

當此空間變狹窄時,這些組織就容易因受到反覆壓迫和摩擦而導致發炎,進而引起肩膀的疼痛和功能受限。

導致肩峰下夾擠症候群的原因有哪些?
• 結構性因素:先天肩峰形狀異常、關節退化產生骨刺縮小肩峰下空間
• 姿勢不良:長期不良姿勢(如駝背或圓肩)導致肩胛骨和鎖骨在舉手時動作異常。
• 過度使用肩膀:反覆高舉手臂或推拉動作可能使肌腱和滑囊被頻繁摩擦造成發炎。
• 肩胛骨周圍穩定肌群力量不足:下斜方肌和前鋸肌力量不足時,會使肩胛骨在舉手過程中上旋和後傾角度不足,增加夾擠風險

常見症狀:
1. 手高舉過頭時,肩膀前側或外側出現疼痛
2. 疼痛可能會延伸到上臂,伴隨肩膀僵硬和力量下降
3. 側睡時壓到患側肩膀會感到疼痛

肩夾擠和五十肩的區分?
肩夾擠症候群和五十肩(冰凍肩)常常被大家搞混,但兩者的發病機制和症狀表現其實大大的不同:
•肩峰下夾擠症候群:肩峰下空間內的肌腱、滑囊因被夾擠發炎而引發疼痛。主要症狀是執行特定動作(如舉手或脫衣服)時肩膀前側或外側疼痛。
•五十肩:肩關節囊因發炎沾黏,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,特別是肩膀內旋、外旋及舉手動作。

如何確定是否為肩峰下夾擠症候群?
物理治療師會針對肩膀進行全面性評估,找出誘發症狀的動作,並確定受傷肌腱位置。
• 姿勢檢查:觀察肩胛骨和肱骨於靜態姿勢下的位置。
• 肩胛節律檢查:觀察肩胛骨在舉手時的動作表現,以評估肩膀周圍肌肉的協調性。
• 關節活動度測試:評估肩膀內旋、外旋、舉手的主被動活動度。
• 肌力測試:檢查肩膀周圍肌群的肌力,並檢查是否有疼痛產生。
• 臨床測試:
1. Neer測試:將患者的肩膀內旋,並將手臂被動上舉,若引發疼痛,可能為肩夾擠。
2. Hawkins-Kennedy測試:肩膀抬至90度,水平內收後被動將肩膀內旋,若引發疼痛,可能為肩夾擠。

患有肩峰下夾擠症候群該怎麼辦?
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狀況制定治療計畫,透過儀器治療減輕肌腱的發炎,同時透過徒手技術改善肩關節活動度和肌肉柔軟度,此外也會針對肩膀周圍無力的肌群進行訓練,幫助個案重建正確的姿勢,以避免肌腱再次受傷。
•超音波治療-促進肌腱血液循環,降低發炎
•體外震波治療-破壞沾黏的疤痕組織,促使肌腱修復
•肌筋膜放鬆-舒緩緊繃肌肉張力,減少肌肉痙攣
•運動-強化旋轉肌群肌力和肩胛骨控制能力,提升肩關節穩定度

如出現肩膀疼痛或功能受限,應及早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幫助,以進行正確診斷和處理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