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路竟然腳麻、無力😰小心!可能是脊椎狹窄問題!
你有以下這些症狀嗎?
• 站立或走路久了會感到腰痠背痛
• 下肢無力、麻木,甚至影響行走
• 彎腰或坐下休息後症狀會緩解
• 走路時需要扶著東西或推購物車才能走遠
如果你有以上情況,可能與脊椎狹窄(Spinal Stenosis)有關!這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人的退化性脊椎疾病,嚴重時會影響日常生活和行動能力。
什麼是脊椎狹窄?
脊椎狹窄(Spinal Stenosis)是指脊椎管、椎間孔或神經通道變窄,壓迫神經,進而引發疼痛、麻木、無力等症狀。
此疾病最大的特徵是間歇性跛行(Neurogenic Claudication),即在站立或行走時,患者會感到下肢無力或疼痛,但坐下或彎腰休息後症狀可緩解。
在腰椎狹窄的情況下,彎腰會使症狀減輕,站立時則會加重,這是因為:
• 彎腰時,脊椎管的空間增大,神經壓迫減少
• 站直時,脊椎管與神經出口變窄,症狀惡化
脊椎狹窄的原因
脊椎狹窄可能由退化、先天性結構異常或外傷所引起,常見原因如下:
(1)退化性變化(最常見)
• 椎間盤退化:水分流失、厚度減少,導致脊椎管空間縮小
• 關節增生(骨刺):壓迫脊髓或神經根
• 黃韌帶增厚:黃韌帶變硬增厚,擠壓脊椎管空間
• 椎體滑脫:椎體錯位,使脊椎管變窄
(2)先天性因素
• 天生脊椎管較狹窄(如侏儒症)
• 發育異常導致椎體結構異常
(3)外傷與其他因素
• 脊椎骨折或脫位
• 脊椎手術後產生的疤痕組織壓迫神經
• 椎間盤突出或腫瘤壓迫
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脊椎狹窄?
典型症狀為「間歇性跛行」,即行走一段時間後,腿部出現痠痛、麻木、無力,需要坐下或彎腰才能緩解,且可能影響平衡能力。嚴重時,甚至可能影響膀胱或腸道功能(如尿失禁)。
如果有類似症狀,建議盡早進行專業醫療評估(如X光、MRI等),以確定是否有脊椎狹窄問題。
脊椎狹窄的治療方法?物理治療有效嗎?
脊椎狹窄常見的治療方式包含脊椎注射、針炙、藥物、運動、物理治療以及手術治療。
有研究顯示接受物理治療(包括徒手治療、個人化運動訓練、輔助跑步機與自行車運動)可在六週內顯著改善症狀、身體功能、步行距離、疼痛、失能與活動量。
物理治療是改善脊椎狹窄的重要保守治療方法,能有效緩解下肢麻痛問題、增強肌力並改善姿勢。
物理治療師該怎麼幫助您?
物理治療評估:
1. 病史詢問:確認症狀發作模式,如是否有間歇性跛行
2. 神經張力測試:SLR、Femoral Nerve Stretch Test
3. 肌力測試:確認受影響的肌節
4. 腰椎關節活動度測試:確認受影響的椎節
5. Romberg Test:檢查平衡能力
6. 影像學檢查參考:X光、MRI
物理治療方法:
1. 儀器治療
超音波治療-促進神經循環,降低發炎
體外震波治療-治療深層肌肉沾黏,促使組織代謝循環
牽引治療-增加脊椎管和椎間孔的空間,減少神經壓迫
2. 徒手治療
肌筋膜放鬆-舒緩緊繃肌肉,減少痙攣
脊骨矯正-增加椎體間活動度
3. 運動訓練
核心穩定訓練-強化腹部核心肌群,提升腰椎穩定度
脊椎減壓與伸展運動-增加脊椎活動度,減少腰椎神經壓迫
結語
脊椎狹窄是常見的脊椎問題,透過適當的運動與物理治療,許多患者都能有效
改善症狀,提升生活品質!
如果您有相關症狀,建議諮詢醫師或物理治療師,尋求合適的治療方案,讓您的脊椎更加健康,生活更輕鬆!